【古代的酒多少度,为何古人轻易喝不醉?知道实情后,我也能喝两坛】现代的酒,大致可以分为啤酒,黄酒,果酒 , 米酒 , 白酒、红酒,而古代的酒比较单一,宋代没有啤酒,其他四种酒则都已经出现,还记得武松豪饮十八碗酒,然后徒手打死老虎,抛开其他不说,武松也是正常人 , 除非他的排泄系统很特别 , 如果是十八碗白酒,武松肯定会酒精中毒而死,首先排除掉了白酒,宋代果酒酿造技术尚在起步,主要依靠自然发酵,口感较差,由此可见 , 武松所喝的酒并非白酒 , 而黄酒 , 米酒可能性较大 ,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,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 。
如果是明清时期,市场上白酒已相当流行,酒的度数会高一些 , 如果发生在宋代,那时候还没蒸馏技术,酿不出好喝的白酒 , 几乎没什么人喝,古代的酿酒工艺并不是很完善,跟现在的工艺根本没法比,度数自然低得很,最多的还是酿酒,属于米酒的范围,酒度数通常都在十度上下 , 甚至五六度的样子,有点类似现在的啤酒,碰到酒量大的,都是一件起步,喝上十几瓶也没问题 。
许多江湖大侠人士,到酒店喝酒,动不动就喝上个好几坛,乃至有些失落的人,为情所困,将这个酒店喝光了, 他还没有醉倒,按照正常人的思维 ,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,虽然我国酿酒的历史悠久 , 但相对如今仍是比较粗糙的,相当于现在的醪糟,根本在十度以下,有点相似咱们现在的葡萄酒、啤酒 。
一直到了宋朝晚期的时候 , 酿酒技能才有所提高,能提炼出10到20度左右的酒,曾经许多人都是海量,到“蒸馏法”的技术出现以后,所有人的酒量都下降了 , 这并不是讽刺的意思,而且酒度数提高了 , 人喝多了确实难受,如果把早期的白酒,想象成酒精度数很高的酒水,那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 。
经过喝酒的人都知道,度数最高的是白酒,其次是啤酒、红酒、黄酒,都知道这类酒的度数有多么之低,这时候的酒,还是不需要经过蒸馏的酒,一般被称为原汁酒,它保留了酿造食物的原本风味,酵母菌在酒精浓度达到20%后 , 就很难继续发酵,所以酿造酒精度大约是在0度至18度之间 。
蒸馏酒和酿造酒有所不同的是,它们比酿造酒多了一道工序,这道工序就是蒸馏,据记载,蒸馏法是从宋朝开始的,很多人从豪饮变成了泄气,如果非要逞能,那喝出人命也不是不可能,武松有喝十八碗的经历,乔峰也经常两坛女儿红,之所以这么喝,主要是为了解渴 。
好像我们工作了一天,晚上来几瓶冰镇啤酒一样,解累、解渴、解乏,相信古人也同样是这个道理,现在的白酒 , 工艺已经突飞猛进,早已属于烈酒的行列,60度的白酒能喝一斤多,绝对算是厉害的角色了 。
张飞,武松,萧峰,李寻欢等人,还是诸如屈原,李白,苏轼 , 柳永之类舞文弄墨的文人,他们一个个喝起酒来都是海量,豪气干云,一般都是两坛起步,试想如果你喝的是醪糟,估计肚量大一点的都有可能喝十八碗 ,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千杯不醉的理由,如果拿现在38—50度的中度白酒,他们肯定马上“歇菜” 。
经常看历史剧的小伙伴也发现了,凡是描述元、明、清的影视剧 , 还有一些文学作品 , 几乎没有像水浒那样一口酒喝十几碗的场景了,因为那时已经有成熟的蒸馏技术 , 人们已将“蒸馏法”发扬光大 , 可以生产出50度以上的酒,甚至65度以上的高度白酒,又名“烧刀子”,任你酒量再大的人,碰到这种酒也会畏惧三分 。
仅供参考、收藏转发,谢谢点赞我是食味菜谱,热爱美食,每日更新家常菜和面食的做法,关注我每天学习做菜,总会给你惊喜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