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2号是大暑节气 , 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与小暑节气一样,大暑节气也是反应炎热程度的节令,小暑大汗淋漓,而大暑则炎热至极 , 人们常说“冷在三九 , 热在三伏”,一年中最冷的是三九天,最热的三伏天,三伏又分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横跨小暑、大暑、处暑三个节气 , 三伏共持续40天,除了注意防晒,还应勤带雨伞,做好防洪工作 , 把损失降到最低,民间关于大暑的俗语很多,老人常说的“大暑热不透,大热在秋后” , 这是什么意思吗?看完涨知识 。
民间俗语很多,而且都不是空穴来风,每一个俗语的背后 , 都有它的缘由,一大堆废话说不?。?还不如一句俗语表达得清楚,关于大暑的俗语很多,例如“大暑连天阴 , 遍地是黄金”,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“大暑无酷热,五谷多不结”,“大暑热不透,大热在秋后”等,经过走访老人,和查询资料,终于得到了标准答案,下面一起来看看 。
“大暑热不透”【老人常说“大暑热不透,大热在秋后”,这是什么意思?看完涨知识】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,从夏至开始,第三个庚日,就是头伏,头伏持续10天,中伏持续20天,末伏持续10天,总共40天的时间 , 很多人看天气热不热,习惯看小暑、大暑节气,其实这样不准确 , 应该以入伏时间为准 。
一年四季中,最冷的天数和最热的天数,都是有限的,不可能一直热 , 也不可能一直冷,天数只要热够了,伏天也就结束了,三伏天有时持续30天,有时候持续40天,
每年的入伏时间不准,有时候会在小暑结束,对应的俗语是“小暑热得透,大暑凉飕飕” , 有时候则会在大暑结束,对应的俗语是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咱们也可以这样理解,三伏天来的早,伏天也就结束的早 , 三伏天来的晚,伏天也就结束的晚,早热够早结束 。
“大热在秋后”而“大热在秋后”这句话,刚好对应了入伏的时间,按今年来说,6月21号是夏至,“夏至头伏数头伏” , 夏至往后数21天,正好对应的是7月11号,持续10天,再往后数一个庚日,一庚代表10天,7月22号是中伏,正好横跨三个节气,相对来说比较准确,小暑热,大暑更热,地面吸收了热量,外加照射的紫外线,自然有上蒸下煮的感觉 。
人们常说的“秋老虎”,指的就是天气,今年的立秋是8月7号,末伏是8月10号,末伏是10天的时间,从立秋开始计算,末伏还会持续13天,极有可能会出现“秋老虎”,正好也对应了“大暑热不透,大热在秋后” 。
这些都要归功于二十四节气,它被誉为“中国第五大发明”,是中华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, 来源于古人的智慧结晶,二十四节气,始于立春,终于大寒,涵盖了气象、农耕、时令、气候、物候等 。
在三伏天中 , 最热的是二伏(中伏),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三伏天的热 , 是累积的热,跟太阳直射面角度有关,夏至过后,太阳开始向南移动,二伏天的时候,热量会达到极致,全国公认的二伏天最热,这也是古人经过计算、证实、实验,而得出的结论 。
“大暑热不透,大热在秋后”,对应的是二十四节气中,一个比较自然的节气现象,跟夏至这一天,有极大的关系 , 古人通过夜观星象,发现了一系列的自然规律 , 总结以后的结果,为老百姓在生活中,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。
大暑节气,应该多吃丝瓜、苦瓜和冬瓜,以清补为主,可以多煲一些营养汤,少吃辛辣、油腻、生冷的食品,多吃一些蒜香的瓜果蔬菜 , 李子、桃子、橄榄、菠萝、芹菜、面粉,统统都可以 , 以易吸收,易消化为主 。
禁止抄袭 , 我是食味菜谱,热爱美食,每日更新家常菜和面食的做法,关注我每天学习做菜,总会给你惊喜 。